Cilvil Society 市民社會(公民社會):相對現代的觀念-社會vs.政府兩元的思考模式

雖倚賴某種政治體系來維繫國家,但成員之間擁有一相同認同,一種自主意識的存在。

Ex. 殖民地發展出群體意識,以尋求在政治意識上的表達

相對統治權:沒有民主化之前,先有公民意識、公民社會的形成,反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跳脫被治者的狀態。

公民意識:對外主張自我意識,相對的自主價值與意願,建構在公民社會的另一特性-通常他有自己的社經條件,可詮釋他本身存在的意義,尋求其認為相對合理的政治制度。

所以要了解一個國家必得了解其歷史脈絡。

國家與社會的關係經過部落階段後,公民社會本身與國家是連在一起的,發展社會必然需要政治權力來維持國家的生存。(法律政治制度等之制度面表現:國家)

 

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可比喻為夫妻,關係有好有壞。

Viele Möglichkeiten:集權、威權的(社會被壓抑)、民主化(國家本身只是社會的殼子,瑞士接近)

 

從社會與國家發展出什麼樣的制度、社會如何運作來看。

-什麼樣的「社會」造就什麼樣的「政治」,所以關鍵在於「社會」是如何構成的?

 

Q:社會是如何構成的?

A:與分析小群體之(Ex.班級)構成方法一樣:許多分析的可能性!

     1. 你關心的構成質素為何?

     2. 此種差異是否真的存在?(畢竟差異無窮,何者是具有分析價值的?)

 

歸納現代社會之三個主要分析原理(思想):

為何強調此三種?-後工業社會之構成來自此三種思想源流,並進而影響到群體之體制與生活。

1. 職業

    Ex、中國傳統分類:士農工商(化約類別),意義:對中國人來說相對維繫政治的觀念-->各安其分。這種現象當然不只在中國發生。

           歐洲社會:中古時期之後,各種職業蓬勃發展,許多專業組成工會、行會(基爾特),因此發展出許多「勞資」議題。

職業本身:每個人有他的職份,相對常態的社會是各守其職-其隱含的想法是社會是從分工建立起的。分工的另一面是從「功能」角度來解析社會,功能便反映出各式各樣的職業,分工合作。

 

2. 階級:將職業劃分成幾個階級。非近代才有,價值觀也不同,譬如古代歧視商人。階級劃分:縱向來看,有些優勢有些弱勢,有些壓迫別人有些受壓迫。

            Marx-從此角度(無產-資產)了解社會構成。

 

3. 團體:社會是由各式各樣追求不同利益不同目標的團體所構成的,現在政治分析大部分從團體概念來看(歷史:二十世紀,二戰前後,主要發展於美國,美國的歷史(移民社會)與政治思想觀念Focus在利益團體,與其所歸屬的團體,Ex.族群、信仰、居住地區),歐洲則階級觀念較強。

 

論職業:

階級鬥爭:相對保守、相對天主教信仰的人相信把不同職業組合起來與國家聯成一氣,在國家的有效管理之下,各個職業有其分際、溝通管道,可取代街頭抗爭的模式,此種想法在後來發展成「Corppratism」,把一個爭端放入一個體制內以避免紛亂。

法西斯制度:19C~20C初,尤一戰後,歐洲經歷許多衝突、經濟大蕭條的衝擊,許多人被馬克思思想吸引,雇主因而懼怕勞工暴動。在此種背景下,義 大利墨索里尼當上總理,將義大利以職業為單位進行改造,因法西斯認為職業之構成本身是以職業為單位,而要維繫社會,必須以職業團體為構成主軸的體制,每個 行業有其歸屬的組織,每個職業組織在其層級化結構中只有一個代表組織且被法西斯指導,藉此替代常態的選舉議會。

國家團合主義(State Corporatism):相信國家是個有機體,所以整體最高個體次下,各種職業經由層級性的組織與職業代表與國家聯繫,唯獨裁者主宰。二戰以前以義大利為代表。但此是否徹底解決義大利的問題呢?--無。

北歐、奧地利:均有制度化的勞資糾紛解決機制與職業代表負責與政府協商之層級,西歐、荷蘭、德國亦有此特徵。

牽涉到勞資方面,顯示出團合主義特徵,但未有反民主、威權與政黨色彩,此稱為Liberal of Social Corporatism.

形成之因?一方面歷史背景、一方面主要是社會經濟面的考慮:勞資之間的關係不必要用階級鬥爭的方式處理,二戰之後民主化浪潮之下必須有個替代方案,假若是採取階級鬥爭,付出的社會成本極大,這些相對較小的國家承受不了勞資之間糾紛因無法解決而產生成本,產品價格會急遽升高而失去競爭力。另外,若將勞資市場看成產品市場可能導致工資失控與通貨膨脹。這次歐債危機,團合主義的國家普遍損失較少。

Corporatism在台灣:牽涉到職業的團體,在法令中非規定在人民團體中,而是有特別法規定,這些法令均有主管機關,且影響力強過對一般社會人民團體。每個行政單位只有一個職業單位(EX、台北市只有一個牙醫工會)、農會也是每個區域一個,這些農會的總幹事是從農委會提供的參考名單中由農會理事會在名單中選出。農會總幹事連任也必須通過農委會評鑑。種種措施都反映出團合主義,這些均反映出台灣「黨國一體」時期的威權色彩。

 

階級論

Marx: 國家是一個具有內部衝突緊張的整體,從階級上的解決之道-革命。

馬克思基本上是反權威的,可是馬列主義革命產生了歷史上最強大的集權國家。他的前提是專政-「階級敵人」,專政就是國家權力不受限制,另一面就是廢止私有財產,否定市場機制,由國家取代。

無產階級革命:許多內在與外在的挑戰

社會中共產黨的意志經由組織(Transmission Belt:傳送帶)傳送到社會,並把社會意見帶回來,因此這種社會中沒有社會自主意志。以馬克思的角度來說,這只是「過渡」情形,最後引領到無壓迫的無產生活,則國家即凋謝。

但事實卻不如想像,因為馬列主義所建構的是無比龐大複雜的國家機器,當意識型態一致、領袖擁有Charisma時國家可以維持,但若無,則權力鬥爭等紛擾情況將紛紛出現。

 

團體論

團體基於廣義定義的利益上,彼此在政治場上競逐資源,透過遊說(提供訊息、論證)。利益團體競逐場相似於一種市場,有自我調節的能力。此種觀點受Adam Smith影響。

Oreilapping Membership:一個人有多種團體歸屬,這些多元的團體歸屬會互相拉扯抵消,所以體制不會走極端。

 

 

限制:現代社會複雜度日益增高,單純從職業看待將有失周全 ; 階級較有彈性,某些社會團體擁有社會團體屬性,而團體可能含括職業與階級互補。

歐洲的社會團體有些非自發的、非自主的。許多團體是與特定政黨、特定價值信念連結在一起的。

有些社會構成方式是以族群、部落等方式組成。

 

概念本身具體內涵指涉與應用出的作用與原本從美國發展出來的概念以有差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vefree 的頭像
    livefree

    ilovebubbles

    liv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