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方在15、16、17世紀分別發生了三件大事,分別是:文藝復興(Renaissance)、宗教改革(Reformation)及啟蒙運動(Englightment),就在這三百年內,塑造了今日的主流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

 

  • 15C 文藝復興 Renaissance:人本主義,重新發現人的價值
  • 16C 宗教改革 Reformation:人的定位-Free Man
  • 17C 啟蒙運動 Enlightment:擁有自然權力的人                (始於17C 茁壯於18C)

 

然而,首先要澄清的是,這三百年雖然與此之前的中古黑暗時期有顯著的差異,但在探討西洋政治思想時,必須體認其立基根本於基督教世界及基督教世界的變化,若缺乏這一點,那麼很可能西洋政治思想無法達到現今的模樣。

 

包括「天賦人權」、「Divine Right」、「Invate Right」與經濟方面的諸多概念都看的到基督教的影響。

 

總之,在觀察此三時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時,有三項觀察重點:

  1. 個人主義的湧現--在不同時期的意義為何?
  2. 中產階級的興起--集合這些個人,成為「群體」,是如何影響世界?
  3. 政治語彙的出現--過去,政治學、經濟學等是揉雜在一起的,直到馬基維利的君王論始有專業的政治語彙出現。

 


十五世紀:文藝復興

觀察重點:

 

1. 個人主義的湧現:人本主義,發展自己-->逐漸脫離基督教奉獻於群體的謙虛。因強調個人的潛質與獨特,而有精緻文明與個人品味(taste)出現,因此成為資本主義興起的心理基礎。文藝復興也造就人們大量閱讀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文獻。

 

2. 政治語言:馬基維利<君王論>,「以(一個人=君王)virtue從事政治」為馬基維利思想之精華。

 

  • virtue(一種獨特的能力,向命運挑戰的實力),中文翻譯成「德」,事實上,在康熙字典的定義「德」為一種「能力」,由此可見中西對此見解的巧妙相同之處。
  • lo stato:「國家」,領土國家(+民族國家<--不確定是否是這時,應是再之後),從此時開始使用,過往存在的相似詞彙有polis(城邦)、respublica(共同體)等等。status的前身,status表示領土內的狀態,再此之前,原本的詞彙是帝國(Empire),因此Status是一種新概念。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


1. Martin Luther:提出的改革與觀念正好符合中產階級的需求

 

  • Free Man  人的定位-自由人
  • Christian Liberty--做為自由的群體(非表面意涵!老師說之後會詳解)
  • Support taste & Human potential:Accumulation of Wealth 財產的累積(被許可?),造成貿易發展、城市興起、科技發展等等,更進一步促進了精緻/現代文明的發展與群體生活所需要的科技/行政。
  • VCT--對抗暴君的能力(Popular Consent):「被統治者有同意權」,為民主政治理念前身(我認為說:重要基礎概念或許比較好?)

   


十七世紀:啟蒙運動

 

1. Natural Rights man :擁有自然權力的人

  • Property Right 財產權
  • Equal Moral Worth 平等(尊嚴)
  • Social Contract 社會契約 :在此之前發展的所有概念將Social Contract建構出來!

 

--教授說,這學期最重要的目標是探討「社會契約是否是政治上的唯一解?最佳解?如何證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vefree 的頭像
    livefree

    ilovebubbles

    liv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