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種政治學典範


一、政治學三套:可視為三種典範

1.培養現代公民 :希望獲得更多權威性分配

2.培養官僚       :推動政治體系運作

3.培養政治菁英 :以其所認同對象的整體和長期發展為關注點


二、對政治參與、投入、期待程度分類

三者間並未有絕對好壞

差異:生命規模、精細度...因此而有公民vs.菁英差別

  保守
(演化性變革)
激進
(革命性變革)
  公民 官僚 政治菁英
體系 下(接受分配)
政治 業餘
天賦人權
朝九晚五努力就業
職業
追求體系穩定
朝九晚五涉及政治
志業
追求安身立命
一生投入政治
朝九晚五外更重要
最高標的
(追求價值)
五子登科
強調生命、
自由、
財產
依法行政
強調穩定、保守
認同對象的長期發展
畫大餅 自利
追求更多權威分配
現實、
給權力較大者
合乎政治可行性
整體:
希望能照顧到
認同對象的永續發展
認識上 本體不變、
原子式、
二元分立
混和 一直在變、解構、主客合一














行為者被結構化:其利益訴求(Self-interest)亦被結構化

1.公民:自已小我,公民建構之結構脈絡中即以自我中心作定位。

2.官僚:以自己所屬的體系為重視對象。

3.菁英:國家等,以自己認同的對象作為最重要構成Self的內涵。

           因而強調「安身立命」(認同對象的整體&長期為生命方向性)


Interest:目的性來界定,經濟中可用效用來界定。(但太過機械化)

Interest本身無是非對錯,僅僅描述一種利害得失關係,發生於決策之中(Bias)

1.目的性利益:

(a)物質利益:具體利益、財富、權力

(b)社會利益:成就感、自由感、社會滿足


2.工具性利益:Bias

本身不是利益,但會影響利益分配(影響目的性利益)!

Bias:A specific interest distribution pattern among the related actors.

相關行為者之間的利益得失模式。

 

Ex.

1.政策:對不同人有不同的Bias,譬如利益團體的影響

2.制度:投票制度-連記法?單記法?

            Remember!連記法對大黨有利!

3.主義:自由主義對競爭力強者有利(叢林法則)

4.程序:立法三讀通過(議程安排關鍵至深!)

5.遊戲規則:國際關係之諸多法則

 

決策與非決策中的Bias

 

決策(Decide to do / not to do):

一種政策性訴求也算決策的一種!不算遏阻性手段。

 

非決策(Non-Decision Making):

可透過扼阻性手段,在決策尚未定案時,透過議程安排把對決策者有害的選項排除掉。

1.議程安排 or 2.改變議程之先後順序

 

Ex. 甲乙丙三人,與A B C三方案

甲:A>B>C

乙:B>C>A

丙:C>A>B

因為三人偏好順序不同,便以兩兩比較方式進行多數絕

此時議程安排將造成結果不同!

先比較先輸!

所以議程委員會很重要。

 

其他扼阻性手段:

政治系統的input、利益匯集先被過濾過。

Ex.報紙的社論、社會運動某些價值

從事政黨、利益團體之人都扮演著類似守門員的角色(Gate Keeper)

以上都隱含著Bias,,對相關的人有特定得失利害關係。

 

相同地,制度性的安排、組織如何被架構、文化內涵、社會制度都隱含著Bias。

 

 

什麼是Bias?

-Bias是特定利益分配模式,沒有價值判斷(哪種才是對或錯),只是描述利害得失關係。

-這裡的Bias絕對不是一種「偏誤」!不等於統計學、心理學中的Bias。

 

譬如~

單記法與連記法

「一人一票、票票等值」本身就含有Bias!

「入聯、返聯」Bias!

 

Mobilization of Bias 偏差動員

組織如何無中生有?有了之後如何運作?

1.Bias:相關行為者之間的利害得失過程。

2.Bias如何被形塑?:透過動員(非本來就存在,而是異質Actors之間拉扯,建構出來的)

3.Operation(運作,發揮內涵)

4.變革/變遷:組織內也有偏差動員,會調整結構

(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不同的行為者,為了吸引、擴大支持者,透過特定的政治訴求來政治動員,以號召最大的力量,也都隱含著Bias。

以動員這些有特定利害得失的支持者以淡化對方(敵對方?)的訴求。

 

注意:人在組織中是被結構化的,當行為者是組織時,組織是被結構化的!被內外不同的組織結構化。


組織的政治性與經濟性:組織裡到處都有Bias

一、組織的政治性:

內外的利害差距、內部組織結構的利害差距、

特定的制度、非決策作用

除了正式組織外非正式組織也很重要(Ex.六同關係)

這些非正式組織也會有很嚴謹的結構。

 

二、組織的經濟性:以行為者為單位,經濟規模?交易成本?

-->組織大到一個規模就必須拆解才經濟。

 

Ex.以公共利益成立一個組織的組織理論?

與事實有差距。

一個組織本來就是帶著Bias產生的(特定利害關係=非「公共」利益)

 


理性(Rational)的政治化、經濟化:但不必然與政府、市場連結在一起。

Economic is concerned with the use of resources on the spot.

(在範圍內如何資源最佳配置?Opitimum最適化)

Politics with the adding to them.

(資源如何汲取最大化?)

 

Ex.買票是一種政治行為?抑或一種經濟行為?

Ans.涉及資源的使用(人際網路的運用)/ 資源的增加,是經濟行為,亦是政治行為。

資源的使用不一定牽涉到市場,Why?

-因為人類的行為(資源使用)不以市場為必要,而已市場為一種資源最佳分配的工具。

Trade off:強調一種抵換的關係,使機會成本變小。


Rent Seeking 尋租理論

地租的出現是因為社會發展而起。

地主沒有生產力,是因為地主擁有之特權、擁有之社會位置而起。

現在,在政治體系之Rent Seeking,因為社會轉型而特別顯現出其正當性的缺乏。

 

三權力論述

Paradigm Pluralism多元論 Reformism改革論 Radicalism激進論
表現權力的方式 行為面
(權力表現只在
某些Key Issue)
行為面 行為面
焦點 Decision-Makng Decision-Making
Non Decision-Making
Decision-Making
Non Decision-Making
Culture Social
問題範圍 Key Issues Key issues
Potential Issues

Key issues
Potential Issues

利益 用偏好表現(Preference) Preference
Griebances
(抱怨)
Real Interest*
衝突 Observable Conflict
(衝突可被觀察)
Overt Conflict
(衝突可被公開)
Observable Conflict

Covert Conflict*
(非公開、
掩蓋的衝突)
Observable
Conflict
 (Overt&Covert)

Unobservable Conflict
=Latent Conflict
(潛在衝突*)
備註 接近公民政治學 接近菁英政治學  

 

 

 

 

 

 

 

 

 

 

 

 

 

 

 

 

*Convert Conflict-->Non Decision-Making

*Real Interest:光憑「偏好」、「抱怨」難以深入理解,必須回到特定時空脈絡

*Latent Conflict:已存在但尚未認知到的衝突

 

Ideology

意識「型態」:客觀化理解,由本體、認識、人生等去解釋,乃流動的、對等、形而下的。

意識「形態」:含有負面意義,即翻為「意之牢結」,僵化而不知變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v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