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的「天」之思想

A 孔子:三種天

   1.自然

   2.意志(具有人格意義)

 

B 孟子

1. 造生者

2. 天 v.s. 帝:具有主宰意義的天,幫助地上之帝

3. 天=命:命運,有兩種意涵解釋 

正命      - 順天之道,必能成功
悲觀命定- 順天之道,但成事在天,不必然會成功

*但悲觀命定認為仍得依照天道去做,因「成功」定義依人不同,

「敬德修業」-「永言配命」:可延續國祚(正命論)

「敬德修業」-「祈天永命」:可期待得到之結果(命定論)

4. 自然之天=本性

 

C 荀子:自然之天

D 道家:自然之天

均無意志。

 

二、中國人性論


孔子之人性論

「性相近,習相近」兩解

三字經解-

性相近之「性」-->本善之性-->透過學習-->好、壞之別(近孟子解)

孔子原意-「性」-->學習能力(人人均可學)--> 後天環境不同--> 學習結果有差異

學習能力人人都有,但有差異,所以孔子提倡「有教無類」(近荀子解)

 

 

POINT:性善非主張人本質全善,性惡非主張人本質全惡。

孟子「性善」之邏輯思考

人之本質與生俱來:

99%近禽獸之性(貪食色慾)、1%人與禽獸之別之性(Ex,四心)

 

孟子只將那1%定義為「性」,所以「性善」,其餘99%為「命」。

「性」:求於內,由內向外,需要被發揚。

 

既然性善,為何有人表現出惡?

因為心之不同!

定義完性善,那是本質之物,需要透過「心」來做抉擇!

所以「心善不善」(如何做抉擇)才是性善論之重點。

 

儒家中的兩種「心」:本性觀上的不同

孔、孟子「認知心」v.s.荀子「明智心」

 

a. 認知心:內存的

「唯天唯大」

認知自己的本性=認知天與自己的相合之處

是一種先驗的人生追求

 

b. 明智心

「天」是被觀察而存在,是透過判斷分析而認識的經驗客體(歸納的)。

不是需要靠近努力學習之對象。

人應該思考如何將天之資源,人之欲、物達到平衡(對稱之「稱」),此為政治。


荀子「性惡」之邏輯思考:Next Cours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ve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